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630看书网 www.630kan.info,最快更新与美女蛇一起修行最新章节!

,使龙门派更加世俗化。上引《觉云本支道统薪传?后跋》云:“自闵祖启‘方便法派’而后,半多出自俗居有志之士,于是儒而道者日愈多,推行教法日益广。今者云坛竟遍布于江浙。”表现出晚期全真道已不再如他们先辈那样强调出家离俗了。该派自光绪十四年开派以后,一直承传不绝,《觉云本支道统薪传》有传系图加以记载。如开派人之一的程来永传第十四代汤复弼,汤传第十五代车本镒等,车传第十六代邱合度、徐合建,邱传第十七代倪教学等,倪传第十八代沈永家。时至民国十六年(1929)。

    南五祖:道教全真道尊奉的五位宋代祖师,即张伯端、石泰、薛道光、陈楠、白玉蟾。相传张伯端于北宋熙宁二年(1069)在成都遇异人授予“金液还丹诀”,因此修炼得道,并将“金丹之道”授石泰,石泰授薛道光,薛道光授陈楠,陈楠再授白玉蟾。五祖认为儒、释、道同源,三教一理。以修炼金丹(内丹)或谓修炼“性命”为主。其修炼理论,在道教内丹修炼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。因其活动多在南方,所以后来被尊为南五祖。又称“南宗”或“紫阳派”。

    北七真: 即全真道创立者王重阳的7位嫡传弟子:马钰(创全真道遇仙派);谭处端(创全真道南无派);刘处玄(创全真道随山派);邱处机(创全真道龙门派);王处一(创全真道嵛山派);郝大通(创全真道华山派);孙不二(创全真道清静派)。因其皆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出过贡献,元室对他们都赠封“真人”或“真君”之号,加之其活动于北方,故被尊为北七真。北七真虽各创一派,但其宗教思想和修炼方式却大致相同。他们提倡三教合一,以清静寡欲为修道之本,以炼气养气为修炼之要,以忍耻含垢、苦己为人为宗旨。其传世之作,均收入《正统道藏》。

    穹窿山派: 正一神霄支派,由施道渊所创,以苏州穹窿山和玄妙观为中心。《金盖心灯?道谱源流图》:“施亮生,号铁竹道人,尝受初真戒、中极戒于王昆阳(王常月)。后精于法,改皈正一真有府,派名姑苏穹窿山一派。”故未给他列传。其事迹见《玄妙观志》和《苏州府志》。清顾沅《玄妙观志》卷四:“施道渊,字亮生,别号铁竹道人。生吴县横塘乡。童真出家为朝真观道士,遇异人张信符授以丹诀,年十九,从龙虎山徐演真授五雷法,能驱役百神。时为人除崇魅,疗疾苦,不以为利。初筑室尧峰,晨夕修炼,移往穹窿山,即茅君故宫,……鼎新之。顺治戊戌(1658),五十三代真人张洪任请于朝,赐额上真观,并赐渊号‘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’。由是四方征请,凡建名胜一百七十余所,塑像八千七百二十有奇。郡中元妙观殿宇倾圮,太傅金之俊延道渊主观事,修复三清、雷尊诸殿,……晚游闽越,探真访道,尤多救济。康熙丙辰(1676),裕亲王召主醮京师。乞归,……戊午(1678)果化于山观。道渊著有《玉留堂语录》。”施道渊传弟子胡德果,号云庐,吴郡人,尽得道渊之术。康熙四十三年(1704),吴中大旱,被官府延请祈雨,德果登坛作法,大雨如注。自后名望愈著。胡传潘元珪,字允章,号梧庵,吴郡人,出家玄妙观,为胡德果高弟,善五雷法。德果死后,凡吴中有大醮法事,俱延元珪主之。雍正间应召入都,值大光明殿,为御前值季法官,遇有祈祷,皆称旨。后南归,仍居苏州玄妙观。潘传弟子惠远谟(1697—1771),惠传弟子张次理(1712—1786)和施神安,远谟和次理又同时兼承娄近垣正乙派之传。施神安于乾隆五十一年(1786)继张资理主玄妙观方丈,于嘉庆间逝世。此后承传不详。

    真大道教:原名“大道教”,金初北方出现的三大新道派之一。创始人刘德仁,号无忧子。沧州乐陵(今属山东)人。自称二十一岁时遇一须眉皓白之老翁,授以“《道德经》要言”(一说授以“玄妙道诀”),创教于金皇统二年(1142)。在传教时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治病,一时信者甚众,自称大道教。五传至郦希成(诚)分为两派,因元宪宗支持郦派,故改名为真大道教。是教以《道德经》为宗旨,兼汲儒、释部分思想,所列戒条有九:一曰视物犹己,勿萌戕害凶嗔之心;二曰忠于君,孝于亲,诚于人,辞无绮语,口无恶声;三曰除邪淫,守清静;四曰远势力,安贱贫,力耕而食,量人为用;五曰毋事博奕,毋习盗窃;六曰毋饮酒茹荤,衣食取足,毋为骄盈;七曰虚心而弱志,和光而同尘;八曰毋恃强梁,谦尊而光;九曰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史称其为“以苦节危行为要,而不妄取于人,不苛侈于己”。真大道教在修炼上不讲究飞升化炼之术,而注重静默祈祷,也不奉祀诸多鬼神,为人治病不借助符箓,只是“默祷虚空”,不化缘乞食,主张道士出家苦行,其宫观初称为“庵”,墓称为“塔”,类似于佛教,流传于河北一带。全盛之际,其传播地域曾西出关陇至于蜀,东望齐鲁至于海滨,南极江淮之表。经十余传而衰。

    太一教:或称太一道,金初北方出现的三大新道派之一。金天眷中(1138—1140)萧抱珍创立于卫州(治所在今河南汲县)。该派所用“太一”之名,说法有二。一说该派因传太一三元法箓,因名其教曰太一“(《元史?释老传》)。一说因取“元气浑沦,太极剖判,至理纯一之义”而得此称(至元三年《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碑》)。据传,萧抱珍曾得仙圣授以“秘箓”,善“祈祷诃禁”之术,亦以符箓为人治病,故其门徒甚众,朝廷闻名。金熙宗皇统八年(1148),朝廷召其入宫,为皇后治病,深受礼遇,赐其所居庵为“太一万寿观”。死后,元世祖追赐为“太一一悟真人”,改“太一万寿观”为“太一广福万寿宫”。二祖萧道熙(本姓韩)、三祖萧志冲(本姓王)承传其道。元世祖赐以四祖萧辅道“太一中和仁靖真人”之号。五祖萧居寿(本姓李)也得元世祖礼遇,至元十二年(1274),令建太一宫于两京,命其主持宫中祠事,兼祀六丁神,并赐太一掌教宗师印,赐号“太一演化贞常真人”。六祖萧全祐(本姓李)嗣,亦被封为“真人”。七祖萧天祐(本姓祭)于元仁宗延祐二年(1351),以“太崇玄体素演道真人”身份和正一派玄教大宗师张留孙、全真道掌教孙德囗等,在大都长春宫(今北京白云观)设经箓普天大醮。泰定元年(1324),七祖又于吴全节、夏文泳、刘尚平等,率法师道士数千人在大都崇真万寿宫建金箓周天大醮。太一教盛传二百年元未仍在活动。七祖之后,史料无载,流传不明。太一教重符箓斋醮,与正一道相类似;其规定道士必须出家,则又与正一道有别。该派始祖规定,凡非萧姓嗣教者,皆改萧姓。元代深受理学影响,以忠信孝慈为行身之要。

    正一道:亦称正一教、正一派。道教后期以龙虎宗为主干集合融汇诸符箓派而形成的符箓大派。形成时间在元成宗大德八年(1304),以该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“正一教主,主领三山符箓”为标志。所合道派,主要有:龙虎宗、茅山宗、阁皂宗、神霄派、清微派、东华派、天心派、净明道、太一道等。该派形成于大德八年。从至元十四年(1277)起,张陵后嗣代代被敕封为天师,受命主管江南道教。江南各派的教务大政皆须听命于天师(全真道之在南方者也不例外),或由天师请命于朝廷(如道士敕封等),使历代天师逐渐成为江南各符箓派的共主,为组成正一道准备了领袖条件。另一方面,由于历代天师受到特别尊崇,其所领龙虎宗自然获得良好的发展条件,特别是它的支派玄教的发展更是规模空前。这又为正一道的形成准备了组织条件。在上述基础上,各符箓派之间逐渐加强交参与融合,对天师龙虎宗的向心力不断加强。故以大德八年张与材受命为“正一教主,主领三山符箓”为标志,正一道形成。此后,全国道教皆分属正一,全真两大派,明清政府也只承认此两派。集合诸符箓派而成的正一派,以张陵后嗣(历代天师)为首领,以《正一经》为主要经典。以符箓斋醮、降神驱鬼为主要宗教活动。该派道士允许有家室,可以不出家,不住宫观,清规戒律不甚严格。原诸符箓小派合并入正一道后,由于种种原因,有的小派逐渐与他派融合而绝传,如阁皂宗、太一道等,有的小派却在承认正一大宗下,保留着原有小宗的承传。如龙虎宗、茅山宗、武当道、净明派、清微派等。它们在明至民国间各自承传不绝。只是在明叶后,因不得皇室有力的支持,大都式微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